时间: 2025-11-04 03:11:58 | 作者: 回转窑设备
在国内“双碳”目标深入推动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的背景下,我市立足本地产业特色与生态需求,以气候投融资为纽带,在固废处理、绿色金融、林业碳汇三大领域探索实践。此举不仅实现了“废物变资源、生态变资产”的绿色闭环,更构建起“政策支撑—项目落地—效益反哺”的良性发展生态,为西北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兰州海中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螺环保控股子公司)借助气候投融资平台,依托永登祁连山水泥生产线,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技术”,将固废转化为水泥生产的替代原料或燃料。这一技术从源头避免二次填埋污染,成功构建“废物焚烧—余热利用—残渣成材”的全链条绿色闭环。记者在该公司化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滴定实验检测每批次固废的碱含量与有害元素。企业处理的固废大多数来源于医药化工领域及其他环保公司转运的污染物,严格检测是确保处置安全的首要环节。在中央控制室,大屏幕实时呈现固废处理全流程,电脑系统同步实现双重监测:一方面跟踪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种排放物浓度,指标接近预警值时自动报警并定位异常点;另一方面根据出口温度、电流、尾烟气浓度及温压流等参数,操作人员调整设备负荷,确保生产质量与污染物排放双达标。“所有监测数据会实时上传至省生态环境厅监控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悉,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总投资2.8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投产,二期飞灰水洗设施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准备)。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二噁英零排放与废物残渣资源化全利用,固废无害化率超99%;年处理工业固废可达15万吨,为区域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有力支撑;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节约填埋土地50亩,规避重金属渗滤风险。同时,固废可替代30%水泥原料,降低天然矿石消耗,每处置10万吨固废可为协同单位节约标准煤1200吨,真正的完成固废“吃干榨净”。
从传统水泥生产配套业务向“固废处理+水泥生产”协同发展模式转型中,兰州海中环保通过优化战略规划、调整组织架构,克服技术整合与流程的优化阻力。此举既解决了当地“垃圾围城”难题,又为自身开辟了绿色发展新赛道,在达成环保目标的同时拓展新利润增长点,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成为气候投融资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范例。
在气候投融资推动下,我市企业融资正从“传统高成本”向“创新定制化”转型。绿色金融不仅匹配了绿色项目“长周期、大投入”的特性,更通过革新评估逻辑,将项目的气候效益转化为融资优势,为绿色项目落地提供关键资金保障。
“项目建设中,通过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机制,我们获得了低息长期绿色信贷,有效缓解了金钱上的压力。”华润永登七山百万千瓦级基地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主体为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项目采用“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模式,绿色低息贷款全部专项用于项目建设。“与传统融资相比,绿色信贷不仅利率更低、期限更长,金融机构评估时还将清洁能源产出、碳减排潜力等气候效益纳入核心指标,使我们的项目凭借优质气候属性获得更优融资条件。”这位负责人补充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气候效益显著:在经济效益上,项目建设与运营带动当地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直接与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增加地方税收,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在气候效益上,项目利用荒地、荒坡打造清洁能源发电方阵,总装机容量达百万千瓦级,全面建成后年均可提供17亿千瓦时清洁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多万吨、降低烟尘排放量55吨以上,能有效减轻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备极其重大推动作用。“项目不仅对改善当地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还让荒山荒坡产生持续生态与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华润永登光伏发电项目是建行兰州西固支行支持绿色产业的典型案例。“我们为其量身定做‘项目融资’方案,以项目未来营收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提供了10年长期贷款。”该行公司部负责人邵世飞介绍,这笔资金保障了项目顺利建成并网,该项目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数千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邵世飞表示,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化需求,银行在产品与服务设计上坚持“因企施策”:对于大规模的公司,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配备额度大、期限长的项目贷款;对于中小企业,主打高效便捷的标准化贷款产品,如纯信用、线上审批的“小微快贷”,通过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融资慢的痛点。“通过精准匹配,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可以提供最适合的金融解决方案。”
针对固废处理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痛点,永登祁连山固废处理项目也是受益于定制化绿色金融方案。金融机构为其量身设计涵盖绿色信贷、融资租赁的组合方案,通过优化还款周期、调整利率计算方式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供1.46亿元贷款授信,首笔5000万元已于2024年到位。“定制化服务让我们能更专注于项目运营与技术升级。”项目安环处处长周德选说。
作为气候投融资的重要生态载体,我市全力发展林业碳汇,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首单林业碳汇与本地林业碳票交易的落地,更标志着我市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22年初,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完成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项目交易。该项目覆盖2016年至2020年全市34万亩人工造林,实现总收益340万元,不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我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见证。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标志着我国主导的造林碳汇开发正式重启。2024年,市政府出台《兰州市林业碳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强基固碳、智慧管碳、专业易碳、产业用碳、金融助碳、全民惠碳”6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形成我市林业碳汇制度设计;随后又出台《兰州市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等文件,填补了林业碳汇工作制度空白。目前,市林草局正推动2013年至2023年期间的72万亩人工造林开发为CCER林业碳汇项目,热情参加国家碳市场交易。“接下来,我们将抓紧推进CCER项目开发,组织县区做好资料征集,迎接审定核查机构现场检查,力争项目顺利通过审核并实现碳汇交易,促进造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市林草局资源科科长赵飞说。同时,依据中办国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探索开展林业碳票交易”的要求,我市出台《兰州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与《兰州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从制度与技术层面为碳票开发交易保驾护航。第31届兰洽会召开前夕,市林草局牵头推动兰州馆运营商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抵消运营碳排放:经第三方核算、市生态环境局审核,确认排放量296吨;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以每吨30.5元的价格与运营商完成交易,总额9028元,成功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成为我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次林业碳票创新探索,不仅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还通过监测发现国槐、榆树、旱柳等乔木树种固碳量明显大于灌木树种。”市生态试验总场主任张宏云说,这一结论为今后我市造林绿化的树种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气候投融资赋能下,三类项目虽路径不同,但均实现成长突破,共同绘就兰州绿色产业生态的鲜活图景。”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科科长杜坤坤说,截至2025年8月,我市已促成三批共12个项目达成融资签约,总投资额480.126亿元,获得授信290.3亿元,到位融资金额89.5亿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716亿元。融资项目涵盖林业碳汇、光伏发电、固废协同处置、生态廊道建设、污水循环利用、地岩热供热等多个领域。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绿色项目落地,我市在气候投融资加持下,不仅将为本地工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注入持久动力,更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绿色发展经验,让黄土高原上的“兰州实践”成为推动区域“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