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26 22:53:18 | 作者: 总包项目
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简称“目录”)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具体来看,在限制出口部分,拟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编号:252604X),控制要点如下所示:
也就是说,调整后的新规,可能将上述满足一定条件的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列入到“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限制出口类目之中。同时,此次通知精确指出,相关调整的目的是“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创造积极条件”。
业界周知,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对锂电池的核心性能和制造成本等影响较大。目前,市场上形成规模化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三元、磷酸锰铁锂等。
其中,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占据较大的市场规模,同时,磷酸锰铁锂因其优异性能和较低成本优势,正快速崛起,多家电池、材料企业已经深度布局。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在中国市场473GWh的动力电池总装机数据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高达348GWh,市占率接近3/4,彰显了其主导地位。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同期磷酸铁锂装机量同比增长超51.5%,比三元锂电池高出37.8个百分点。
凭借高安全、长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主流,还获得海外动力、储能市场的高度关注。
海外市场方面,Stellantis、通用、现代、大众等国际车企,均已表明将在其入门级车型中导入LFP电池,雷诺更是在2024年7月下发39GWh的磷酸铁锂电池采购订单。同时,海外储能系统集成商也慢慢变得青睐磷酸铁锂电池,以逐步取代原来由日韩电池企业主导的三元锂电池体系。
据预测,到2030年,仅欧洲动力和储能电池总需求就将达到1500GWh,其中约有一半,也即750GWh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规模庞大。
同时,磷酸铁锂的“升级版”——磷酸锰铁锂,作为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其市场潜力也在快速增长。
业界的人说,目前磷酸锰铁锂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已接近中镍三元锂电池水平,但其价格有望与磷酸铁锂电池持平。
实际上,随着材料改性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叠加锰基材料具备锰源丰富、成本低廉、适配高电压、倍率性能及低温性能好等特点,锰基正极材料已受到特斯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力神电池、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克能新能源等新能源企业的高度关注,并慢慢的变成了很多企业电池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整体看,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全球90%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中国公司生产。磷酸锰铁锂虽然市场占比目前还比较小,但作为中国优势技术,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这两种材料,以及磷酸盐等前驱体的制备技术,受到全球新能源企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海外电池及正极企业布局和竞争的重点。
我国在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正极及磷酸盐等前驱体制备技术方面,具有较高优势,限制相关先进的技术出口,可使国内材料及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保持技术领头羊,形成技术“护城河”,降低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
受益于磷酸铁锂及前驱体供应链和制备技术的优势,我国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和供给领跑全球,限制有关技术出口,能够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主导权,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限制相关技术出口,将引导国内企业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保密性。为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国内企业有望加大对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技术的创新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助力产业升级。
同时,带领企业将高的附加价值技术在国内转化应用,提高我国锂电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这些技术不仅是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也是储能领域的关键技术。限制相关技术的出口,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储能市场,并确保国内电池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业界人士指出,此次拟调整目录所涉及的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控制参数较高,属下一代技术,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仍处于攻关和小批量应用阶段。
限制先进的技术出口,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前沿技术过早地流向海外市场,以保障我国在大规模应用阶段具备核心技术储备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录调整拟对有关技术出口实施限制,并非禁止。业内的人表示,在经过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相关许可审批后,企业或仍能够直接进行技术出口。
另一方面,其它国家对磷酸铁锂电池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相关正极材料产能也较为匮乏,部分海外下游企业或有望加大对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的采购力度,以保持其整车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海外企业也可能加速寻找替代方案,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可以看到,通过此次对目录的调整,将有利于维护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引导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有序出海。